
我曾有幸結(jié)識一位老人家。他平日里說話極為平常,然而,從他的話語中,我卻能體悟到深深的智慧與通透。他就如同一位默默的引路人,以一種無形的力量影響著我。
有一次,我滿懷好奇地向他請教:“有沒有人會突然之間頓悟,從而看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呢?”
他緩緩地回答道:“實際上,并沒有純粹靠突然頓悟而看透一切的人。
頓悟往往是禪定功夫逐漸加深,其他方面的修行也達到一定程度,當時間和機緣成熟時,才會出現(xiàn)的一種狀態(tài)。
禪宗所說的頓悟,只不過是在那個悟的瞬間,看起來像是突然發(fā)生的事情。而且,禪宗的修行以見性明心、直指心性為主,這里的‘頓’,指的是頓超次第、豁然開朗,并非什么都不做就能突然頓悟?!?“作為修行人,最好不要過于關(guān)注頓悟、開悟這些東西。這些概念太虛了,過度關(guān)注并無益處。大概知道有這么一回事就可以了。
這個‘頓’字,倒是有點意思。‘頓’就是在豁然、忽然之間發(fā)生。古代的祖師們常常采用各種巧妙的方法接引弟子,讓他們在瞬間獲得豁然洞明的境界。
比如踹一腳、切斷手指、敲一棒等等,方式五花八門。然后,真的就有人頓悟了。為什么呢?因為這些人本來已經(jīng)在疑情中進入了專心致志、心念極度專一的狀態(tài)。
古人參禪修行可不像我們現(xiàn)在這般懶散,今天有空弄一下,明天玩完了回家再來一下。他們?nèi)找共煌5匦扌?,功夫綿密且非常用功。
所以,師父們能夠在關(guān)鍵時刻給予他們點撥,讓他們有機會突然進入那個頓悟的狀態(tài)。很多時候,點撥了很多次也不見得有效,誤打誤撞就那么一次,可能就頓時成功了。所以叫做頓悟。” “六祖曾說,萬法既然都是從心中出來的,那么漸悟也好,頓悟也好,都是一種方法,為什么要區(qū)分開來呢?漸悟就是頓悟,頓悟就是漸悟,這兩者是一起發(fā)生的。這句話說得真好?。☆D漸之分,其實只是一種權(quán)宜的分別。
涅槃與生死不二,菩提與煩惱不二,出世間與世間不二,沒有對立面,一切都處在中道。人如果覺悟了,當下就會安樂自在。這也是慧能大師直指人心、‘見性頓悟’思想的關(guān)鍵。但是,這些對于我們來說,還是不必過多糾結(jié)。因為我們此時的研究,無非是頭腦知識性的研究,沒有實際的用處。” “我們要學會停止頭腦的活動,停止對知識的渴望,對所謂人世思維理性的依賴,讓身心自然下來,放松下來,去逐漸感悟頓悟里頭的關(guān)鍵——無著。
心無任何可依附者,也無任何點可著落,但又很穩(wěn)當?shù)哪莻€感覺。那個感覺,常常我們會把它和生活雜事以及我們所遇的變故等事對立起來。
事情一來,怎能沒有依附、又怎么能沒有著落呢?于是越是對立越是糟糕,粘上去就沒有辦法扯開了。我們不如試著不對立、不多想,不用概念去定義事情的發(fā)生。事情來了,就迎上去,投入到事情本身里去,可是心卻和它自然有個距離在。
這個做法體現(xiàn)出來的狀態(tài)就是:龐居士的女兒靈照說的‘也不難,也不易,饑來吃飯困來眠?!莻€狀態(tài),我們可以去體會體會。餓了就吃飯,困了就睡覺,沒有別的了,不需要多余的了,就是這么自然簡單。
但是你說你懂了很簡單,照此做去,卻是另一番光景。因為世界上最難的就莫過于純粹只做到饑來吃飯困來眠。
我說:那不是傻子嗎?那如果這樣了,我還要頓悟干什么?我要的頓悟,是飛天遁地放光發(fā)神通,是對宇宙人生全知全曉。我不要這個什么饑來吃飯困來眠。
他說:祖師們會告訴你,就是這樣,就是饑來吃飯困來眠,還能怎樣?還要怎樣就是你的妄想而已。所以所謂頓悟,其實就是要在一下子,回到這個超級自然的基本狀態(tài)。
所以這個方向不要盲目,不要過于緊張刻意。一定要靠心去感悟,不是靠知識積累,不是打坐能打多久、腿可以盤多好、念經(jīng)有多么熟,要去生活的各種事情巨細無遺的里面去感悟。
感悟那個沒有二元對立的東西,感悟那個和世界變化無關(guān)的那個東西,感悟那個和動靜都沒有關(guān)系的東西,感悟你和世界萬事萬物的距離?!?“頓悟的關(guān)鍵之一,就是要你盡量輕松地活在世界上。
我們有太多的煩惱、痛苦、糾結(jié)、舍不得、求不得,太多的癡狂迷亂。包括對宗教和修道的饑渴迷亂。
這種迷亂癲狂,一下假如頓時停歇,那就是狂心頓歇,歇即菩提。我們習慣于在俗世間翻滾妄執(zhí),一顆心一直不停地在狂亂奔撞、追逐著。
殊不知,一旦要將自己浮動的心安頓下來,歇息片刻,卻難如登天。所有的雜念妄想會來襲擊你那個想要歇息的心;所有的是非俗事亦不會放過你想要安頓的心。

人常狂言道:‘人能掌握命運?!斈沆o下來時,你會頓然驚覺原來我們的心念一直由妄想欲念牽引著,而非自己。連自己的心念都掌握不了的我們,又何能掌握命運呢?
假若我們能在日常生活中,學習如何將這顆狂亂的心安定下來,堅守住自己本心的堡壘來抵御外來妄念的侵蝕,留得一顆明明白白、專注安穩(wěn)的心。那澄靜的智慧即由澄清的心靈中油然浮現(xiàn),自然就能真切地認識原我的面貌!
所以說:‘狂心頓歇,歇即菩提?!@個前提,就是輕松。輕松也可以叫做自然,但自然是狀態(tài),輕松還可以理解為路徑,達到自然的路徑就是輕松。” “看一件事,不要過于嚴重,要輕松點。對待一場紛爭,也盡量輕松。喜歡一個人,也輕松去喜歡。輕松對待自己,不要用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往自己心上壓過來。
輕松,是碰見了煩惱糾結(jié),打個招呼就讓他走,絕對不和他混在一起拉拉扯扯。輕松,是遇見了執(zhí)著焦慮,見個面就讓他走,絕對不留他過夜吃飯唱卡拉 OK。輕松,是不把自己綁起來扭送到每一段人與人的關(guān)系中,一直站在交織之外。
當輕松成為一種習慣,你就會體驗到輕盈的愉悅。確切說那個也不叫愉悅,是因為擠壓和逼仄走開了,自然就有一種類似愉悅的感受在。” “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可以用來準備一場頓悟。
我們其實是有時間的,你不要以為我們到了三四十歲,到了五六十歲甚至更老,就不能頓悟了。我們要相信,我們都有屬于自己頓悟的時間點。
只要我們進入這個希望自己醒覺的路上,就總有機緣會促使我們頓悟。也許,你會在經(jīng)歷一場人生災難后頓悟、也許你會在經(jīng)歷一場苦苦的尋求后頓悟,不管你經(jīng)歷什么,最后一定是有一個什么機緣,促使你打開心扉,抹掉以前你自認為正確的那些觀念,透過去,直接看到你心靈的本色。

你只要相信,你本來就是那么優(yōu)秀,你本來就在自己家里不曾遠離。放輕松,一切都會是你頓悟的機緣?!?/p>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這位老人家的話語,如同一盞明燈,照亮了我對頓悟的思考之路。頓悟并非遙不可及的神秘境界,而是在我們的修行與生活中逐漸顯現(xiàn)的一種狀態(tài)。
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跡,而是需要我們用心去感悟、用時間去沉淀的過程。我們常常在生活中忙碌奔波,被各種欲望和煩惱所困擾,卻忘記了去尋找內(nèi)心的寧靜與智慧。頓悟就是要我們停下匆忙的腳步,回歸內(nèi)心的本真。
它不是通過知識的積累和外在的修行就能輕易獲得的,而是要我們放下對知識的渴望和對理論的依賴,讓身心自然放松,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。饑來吃飯困來眠,看似簡單的一句話,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。
在這個快節(jié)奏的社會里,我們常常忽略了生活的本質(zhì),被各種欲望和追求所驅(qū)使。我們總是在忙碌中尋找著更多的東西,卻忘記了珍惜當下的美好。頓悟就是要我們回歸到這種簡單的生活狀態(tài),用心去體會每一頓飯的滋味,每一次睡眠的安寧。然而,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。
我們的內(nèi)心常常被雜念和妄想所占據(jù),很難真正地放下。但是,只要我們有決心,有毅力,就能夠逐漸學會放下。我們可以從一些小事做起,比如在吃飯的時候?qū)W⒂谑澄锏奈兜?,在睡覺的時候放松身心,不去想其他的事情。

慢慢地,我們就能夠培養(yǎng)出一種專注和寧靜的心態(tài),讓自己更加輕松地面對生活。輕松也是頓悟的關(guān)鍵之一。我們在生活中常常過于緊張和刻意,總是把事情看得很嚴重。
這樣不僅會讓自己感到疲憊和焦慮,還會影響我們對事物的判斷和處理。頓悟就是要我們學會輕松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,不要過于糾結(jié)于得失和成敗。我們可以用一種平和的心態(tài)去面對生活中的挑戰(zhàn),用一種樂觀的態(tài)度去迎接生活中的變化。
同時,我們也要學會放下對宗教和修道的饑渴迷亂。宗教和修道可以是我們尋找內(nèi)心寧靜的一種方式,但我們不能過于依賴它們。我們要明白,真正的頓悟來自于我們內(nèi)心的感悟,而不是外在的形式。
我們可以在生活中通過各種方式去修行,比如閱讀、冥想、運動等等,但我們不能把這些當成一種任務(wù)或者壓力。我們要以一種輕松的心態(tài)去對待它們,讓它們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。
最后,我們要相信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去準備一場頓悟。無論我們處于什么年齡,無論我們經(jīng)歷過什么,我們都有機會在某個時刻頓悟。我們要保持一顆開放的心,去迎接生活中的各種機緣。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內(nèi)心有著無限的潛力,只要我們愿意去挖掘,就一定能夠找到屬于自己的頓悟之路。
在這個充滿挑戰(zhàn)和機遇的時代,我們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勇氣去面對生活。頓悟就是我們前進道路上的一盞明燈,它可以照亮我們的心靈,讓我們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方向。讓我們放下雜念,回歸本真,以輕松的心態(tài)去迎接生活的挑戰(zhàn),相信在不久的將來,我們都能夠迎來屬于自己的頓悟時刻。
發(fā)布者:互聯(lián)網(wǎng)搬運工,轉(zhuǎn)轉(zhuǎn)請注明出處:http://www.smiles1314.com/gdiis/12879/